目前分類:.教育思路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看到森林小學接受採訪上新聞了 
這很特別 因為很少見
所以 在此記錄之

 

  

森小自創格局 用心領略學習
2011-8-31 23:02 作者:張舒涵  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437

 

【記者張舒涵新北市報導】「青蘭,妳敢不敢親毛捲呢?」「當然敢呀,牠是我朋友!」森林小學主任林青蘭緊緊摟抱學校收容的流浪狗毛捲,給牠一個甜蜜的吻。剛進入一年級的男同學故作鎮定地追問:「那妳敢親卡布嗎?」林青蘭帶著學生在校園中找尋神情凶惡的卡布,也給牠一個深深的吻。在孩子不死心的拷問下,林青蘭一連吻了4隻玩得一身泥濘的狗兒,學生們呆愣在一旁,表情又驚又喜。

文章標籤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9.13

謝錦在8月出新書了~ 他的第二本書

生命的窗口:謝錦的課堂,從文學鑑賞認識自己
作者:謝錦桂毓
出版:麥田 2011年08月19日
定價:450元
簡介:博客來網站

 

文章標籤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相信「人皆有屬於自己與眾不同的天賦」這件事嗎?
我,還滿認同這個想法
我想,能夠 發現它+擁抱它+實踐它+功成名就 是最幸福的事
只是,放在現實中,似乎不是那樣單純得美好
你看,小小孩就這樣被父母送進各式才藝班
父母用心地為孩子 開發天賦、啟動智能、擴展視野、培養興趣、盡早栽培
這是一種扭曲的幸福吧~我會這樣看

通常終究......你我不過就是平凡人一枚,根本沒有一種強到能夠當飯吃的天賦
當長大面臨升學壓力,師長眼中只剩資質優不優,天賦變成茶餘飯後的裝飾品

文章標籤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都教孩子 太難只好死背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台東報導/100.6.26

清華大學教授李家同昨天到台東演講時指出,台灣教育有個大問題,是要「孩子什麼都要懂」,孩子還小就要學不可能懂的東西,只好用「背」的來自我保護,最後成為一種慣性、缺乏好奇心。他認為,「小孩子不能懂的東西絕不該教!」

:個人認為問題在「不問」,「不懂」就要問,不問不懂,多問多懂,只是我們的教育現場並不流行這套。你問太多,老師還嫌煩,嫌你有問題,嫌你拖累進度。

「國中一年級就讀DNA、遺傳學,但學生真的懂嗎?」李家同問一名高一生,這名學生回答:「就是背起來啊!」李家同說,像這類遺傳學要懂,起碼要到大學,但國家教育重視生命科學,要學生國一就要懂,學生不懂只好「背」,且沒人敢舉手說不懂,所以假裝懂。

:不大了解李家同所謂「真的懂」的意思。比如,宗教經典很難到達「真的懂」,不就是要不斷修行嗎?淪為背誦,是因為師長毫不在意學生真的懂了沒有。

他認為,國家教育沒有把「最關鍵的內容」講清楚、也沒辦法說清楚,因為孩子的年紀還沒有準備好,在這樣的情況講不清,偏偏台灣教認為先進國家的孩子什麼都要懂,小孩只好啟動天生的自我保護機制,學習就用「背」的,習慣後甚至一路學到大學還在背。

「小朋友該懂的東西就讓他懂,不可能懂的可以不教,以後長大了再教,不是什麼都懂就是厲害的小孩!」李家同說,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讓他最擔心、難過的是,學生也不知道他不懂,「這是最遭糕的!天下最嚴重的事情,莫過於不知道自己不懂」。

文章標籤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情緒
在管教上是很少被在意的東西
常見的情景倒是
大人以發洩「情緒」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護之心
在男女相處、家庭經營,不也常是這樣嗎
愛,真是一門很深的功課
 
而作者盧蘇偉
是位智商只達70的板橋法院少年保護官
被同學笑是一隻豬,而且還是一隻腦震盪的豬!
他是在父母的讚美下長大
尤其是失學的媽媽對他的愛
學不會看時鐘,媽媽就編出能讓他懂的小故事教他
或許是因為父母姊姊不放棄的愛
又或許他的自我要求高
中學時期的他亦曾因對人生的迷惘而痛苦做傻事
這段愛的另一面,很想聽他分析

不要用教八、九歲孩子的方法,來教十三、十四歲以上的孩子
父母要長大,學會用信任、賞識、支持和肯定的方式
陪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 作者說

 
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教養青少年,要用對方法
作者:盧蘇偉
出版:天下雜誌 2011年03月25日 定價:280元
瀏覽:
博客來網站 ← 7/20博客來66折特賣

文章標籤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聳的封面啊,這是看到這本書的第一個感想
好棒的觀點,這是翻開書後立即閃入的感動!
我不記得我小小孩的時候是什麼德性
我想,就算不乖,也不敢騎到大人頭上吧
我贊同大人不應打小孩,但是怎樣的愛才對?
怎麼樣的照顧才不是自找麻煩?
怎麼樣的尊重才不會養出難伺候的小搗蛋?

天真而邪的小孩真的很令人頭痛

你會把孩子當朋友,耐心向他解釋嗎?
你會認為孩子學習適應不良是教育體制有問題嗎?
你會認為大人講話孩子插嘴是無所謂而且停下來聽他說嗎?

作者在德國開設心理診所,20年的兒童心理輔導經驗,很值得翻一翻,聽聽他怎麼解開天下父母心的迷思。我覺得他講得真是非常有道理,受用了。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暢銷100萬冊的教育經典
Warum unsere Kinder Tyrannen werden. Oder: Die Abschaffung der Kindheit
作者:麥可.溫特霍夫 Michael Winterhoff
出版:野人 2011年05月05日 定價:280元 介紹:
博客來網站

 
近來還有一本觀點相仿的書,講的是更貼近我們的實戰經驗,作者是育兒界名著《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的作者林奐均,是她教養三個女兒的成長故事。

沒有不受教的孩子:以愛為後盾的K.I.C.K. 教養法
作者:林奐均
出版:如何 2011年06月30日
定價:299元
瀏覽:博客來網站

 

文章標籤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救學生的理化,千萬不要再在增加無止盡的測驗卷、作業去逼孩子了!!

個人認為,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拿起課本,帶學生一個字一個字『朗讀+畫圖』

隨手摘錄課本某一段為例:

碳的原子量為12,多少個碳原子聚集在一起才能秤得12克呢?科學家稱堆積成12克碳所含的碳原子個數為1莫耳。直到1910年後,科學家才以實驗測得1莫耳的值約為六千億兆,寫成6x10^23,為紀念義大利科學家亞佛加厥,此數值也稱為亞佛加厥數。

教學構思如下:

1. 找學生朗讀這一段,一邊確認學生是否有看不懂的字詞,斷句是否正確無誤。(為提振精神,有很多手法可運用,例如某排全部起立,一人朗讀一小句,讀出來且正確可坐下...就是要學生動起來,不要呆坐)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IME.Tiger mom.蔡美兒 

從封面,可以感受到這位媽媽的教養觀

她,是耶魯教授蔡美兒,又稱Tiger Mom

「外面的世界可是很殘酷的!」 她說

世界很殘酷,媽媽比它們更可怕

 

Time 英文版
http://www.time.com/time/nation/article/0,8599,2043313,00.html

時代雜誌報導中文版 ↓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98495

蔡美兒的著作《我在美國做媽媽》網路版 ↓ 道盡親子之間的愛恨情仇,苦盡甘來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11_01/17/4313375_2.shtml

在台灣,這類戲碼倒是常發生在升學班。師生之間為了打敗殘酷的考試得到光明的未來,亦是有血有淚高潮迭起,一直到放榜,皆大歡喜則苦盡甘來。一代又一代,拼搏精神可嘉,只是其中意義值得深思呀。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所當然地生氣? 思索反省中......
 

- - - - - - - - - 《人本教育札記》248期 - - - - - - - - - - - - - - - - - - - 

煩惱的媽媽:

我的女兒六歲了,我和她約定好,每天放學回家要把鞋子歸位、整理書包,再洗洗手,然而她回家後不是鞋子脫了沒放回鞋櫃就開始拿書包裡的東西,就是東西從書包拿出來放一地沒歸位,又轉身做其他的事。

我試過協助孩子記住處理事情的順序,讓她自己畫下來,貼在門上供查看;也試著不干涉她,讓她用自己的步調去進行,請她再自行核對工作事項表,我再以口頭提醒她未完成的部份。一開始,她興緻高昂地「照表操課」,但約一週後,她又全忘了,東西收很久,且丟三落四,甚至沒完成就去和妹妹玩,變成必須我一個口令她一個動作。我認為這都是孩子能力範圍內的事,也讓孩子可以自主,但為什麼好好講都沒有用,總要口氣嚴厲起來用命令才有用?

 

人本親子QA回答:

「有個凡事可以自動自發做好的孩子,是每位爸媽的夢想…還好,這終究只是夢想,所以爸媽才能夠免於被孩子炒魷魚的擔心。」這雖然只是笑話,卻精準地點出爸媽們好像只能在這些「叮嚀」、「管教」、「提醒」中,找到自己作為父母的價值,拿掉這些,好像就什麼都不是了。父母對孩子的叮嚀、管教、提醒,本是人之常情,但我們可以用更貼近孩子需求的方式呈現。

您用的方法的確是在尊重孩子,乍看起來也很對:先講好作法→讓孩子參與計劃的訂定→讓孩子試著自己執行→媽媽協助確認與提醒。就因為這一切看來很對,媽媽後來的生氣也就「理所當然」囉?其實,這樣的方式對大人比較合適,孩子由於發展尚未完全成熟,還需要多一點的細緻照顧。讓我們試著重新來過一次: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千樹成林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im8008/4707755

前幾天上了小二升小三的課程,其中課程規劃了「東西不見了」,從小孩自身的經驗出發,討論自己東西不見的經驗、心情、面對的過程、如何珍惜..,有一個脈絡讓命題更深入小孩的內心,幫助他們思索。我印象深刻的是,8歲小孩子東西不見的經驗較少,我們轉而讓別的東西不見。譬如:阿建(以我為主角,更容易表演)的嘴巴不見了,那我怎麼生活呢?

有人來和我說話,我不回答,讓朋友生氣了,因為我嗚嗚的說不出話。朋友誤解我、生氣了,我不敢告訴別人、越來越沈默、也越來越害怕,害怕別人知道…有人知道了,想關心我,送東西給我吃,我卻張不開嘴。怎麼辦呢?大家一起想辦法。啄木鳥出現了,想啄開一個洞,啄得阿建嘴巴好痛,無功而返。老人也來了,建議阿建開刀。算命的也來了,算阿建說話說太多,所以有一年不能張開嘴巴。但怎麼吃飯呢?他們想了各種方法,都被我邊演戲,邊對應的否決了。最後,有個小朋友讓魚兒來親吻我,阿建就有嘴巴了,因為魚兒將阿建的嘴巴借走了,魚兒為何將阿建的嘴巴借走?有人說魚想說贏別人,有人說魚想用阿建的嘴巴吐泡泡,有人說阿建的嘴巴被大魚鱗貼住了(這個最好玩)…。在小朋友各種對答中,每一個答案,都可以深掘他們的思索脈絡,也就顯得興味異常。

上述是一個在課堂進行的對話,其中包含了三個部分:一是故事的開啟,助於孩子開發想像,因為有很多小孩,常一下筆不知要寫什麼,被侷限太多。二是拉到孩子的自身經驗,開啟感受的層次三是從想像的故事中,帶出邏輯性,整合思考脈絡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楊茂秀老師《誰說不能用用筷子喝湯─大人必修的23堂兒童哲學課》第十七回

小草苺,如果妳不夠老師可以請客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親子故事課程裡,大人和小孩是一起以故事做為媒介,營造故事探索團體。我們強調敘事的連續性,將故事分成二個軸線:第一個軸線是,由我選擇短篇的思考故事,用插嘴法讓小孩主動參與故事的進行;第二個軸線是,由邱惠瑛老師說長篇的故事,比如《西遊記》。每一次都是二條軸線交叉進行,當我說故事的時候,父母跟小孩都能插嘴,進行討論。邱老師說故事時,我和父母有時在裡面,有時會在隔壁進行另一層次的討論。

有一次在故事進行中,我們發現一個小女孩趴在灰色的地毯上,一面聽故事,一面挖鼻孔。她的小指頭深入鼻孔,挖出鼻屎。她認真看一看,再把鼻屎放到嘴裡吃。十幾分鐘的時間,她就一直挖挖看看吃吃。有時一不小心挖出的鼻屎掉到地毯上,她就認真的找尋,等到最後終於找到了,她就又把它撿起來往嘴裡放,並做出重拾舊歡的模樣。

邱老師和那小孩原是舊識,她對這位小孩自得其樂的模樣,感到興趣。實驗課結束後,邱老師把她叫到一邊說:「小孩,你剛才在吃什麼?」

小孩有一點臉紅,做出不好意思的樣子。

邱老師說:「你在挖鼻屎吃,對不對?」  

小孩點點頭。   

邱老師又說:「嗯!好吃嗎?」   

小孩抬頭看她,不知要點頭還是搖頭。

邱老師小小聲地靠著她的耳朵說:「下一次如果吃不夠,我可以請客。」說完,她就邊笑邊把自己的小拇指往鼻孔裡塞,大人和小孩一起歡笑而散。

小孩笑著衝出教室告訴媽媽,老師要請客。

那個事件發生的六年之後,我在「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上課,將這件事重新描述出來,我用的是海報法也就是說,我將故事說了之後,讓參與的成員自由提出問題,然後把問題和發問者的姓名寫在海報上,進行討論。我們得到的問題如下: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過理想主義?太過不切實際?太難? 
管它。

就是喜歡這種人之為人的調調

 

為了完整表達台灣教育發展願景,中國時報在本專題以
三個最核心的問題請教黃武雄教授,
請其以問答方式闡述
二○三○時「理想的台灣學校」、「教育的功能和目的」、
「台灣社會是否
準備好了」,提供讀者深思台灣教育環境
的困境與出路。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部分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是依照下列步驟

行:介紹組織完整的單元概念、示範例題和演

算技巧、讓學生練習、學生儘可能提供自己正確

的想法、教師提供便捷的解題技巧;在這樣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到某大學要「點名」,直覺就是他們:不自由、太保守,變態!

人都長這麼大了,應該要為自己負責;就算人到心不在,又有什麼意義

老師標榜自由,學生也要自由

但是,回歸到 師-生 的意義 

老師不清楚誰沒來,也不關心學習者狀況

這似乎不叫自由? 而變成放任

老師不只放任學生自生自滅,也放任自己變成一名教書匠

在「課程大綱」為根本的想法下,學生在想什麼要什麼關心什麼

變成不重要的事,學科內容、教學進度才是重點

當然,點名被形式化,也是有被監控的不快感~~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書 總是一個人的事 

創意 不需要 FUN 不重要 同伴 不在現在

做音樂、玩band、編排舞蹈

似乎比較容易有這種高峰經驗的感動 

既有朝向共同方向的伙伴 又可以發揮自我特質

還有其它工作是這樣嗎?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