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楊茂秀老師《誰說不能用用筷子喝湯─大人必修的23堂兒童哲學課》第十七回
小草苺,如果妳不夠老師可以請客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親子故事課程裡,大人和小孩是一起以故事做為媒介,營造故事探索團體。我們強調敘事的連續性,將故事分成二個軸線:第一個軸線是,由我選擇短篇的思考故事,用插嘴法讓小孩主動參與故事的進行;第二個軸線是,由邱惠瑛老師說長篇的故事,比如《西遊記》。每一次都是二條軸線交叉進行,當我說故事的時候,父母跟小孩都能插嘴,進行討論。邱老師說故事時,我和父母有時在裡面,有時會在隔壁進行另一層次的討論。
有一次在故事進行中,我們發現一個小女孩趴在灰色的地毯上,一面聽故事,一面挖鼻孔。她的小指頭深入鼻孔,挖出鼻屎。她認真看一看,再把鼻屎放到嘴裡吃。十幾分鐘的時間,她就一直挖挖看看吃吃。有時一不小心挖出的鼻屎掉到地毯上,她就認真的找尋,等到最後終於找到了,她就又把它撿起來往嘴裡放,並做出重拾舊歡的模樣。
邱老師和那小孩原是舊識,她對這位小孩自得其樂的模樣,感到興趣。實驗課結束後,邱老師把她叫到一邊說:「小孩,你剛才在吃什麼?」
小孩有一點臉紅,做出不好意思的樣子。
邱老師說:「你在挖鼻屎吃,對不對?」
小孩點點頭。
邱老師又說:「嗯!好吃嗎?」
小孩抬頭看她,不知要點頭還是搖頭。
邱老師小小聲地靠著她的耳朵說:「下一次如果吃不夠,我可以請客。」說完,她就邊笑邊把自己的小拇指往鼻孔裡塞,大人和小孩一起歡笑而散。
小孩笑著衝出教室告訴媽媽,老師要請客。
那個事件發生的六年之後,我在「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上課,將這件事重新描述出來,我用的是海報法,也就是說,我將故事說了之後,讓參與的成員自由提出問題,然後把問題和發問者的姓名寫在海報上,進行討論。我們得到的問題如下:
1. 如果有人在你說故事時挖鼻孔,你會怎麼辦?(楊茂秀)
2. 你說故事的時候,能夠容許別人插敘嗎?(林靜怡)
3. 廣告時間怎麼設計?設計廣告時間有哪一些是需要考慮?(陳昇群)
4. 有些故事,例如《艾瑪》,是不容易將臨時發生的事插進去的,那要怎麼處理?(廖健雅)
5. 如果那個行為者不影響說故事的人的情緒,需要處理嗎?(王貞芳)
6. 你說故事的時候,中間有新的聽眾加入,你需要重頭開始說嗎?(楊茂秀)
7. 你說故事的時候,容許人家問問題嗎?(黃孟嬌)
8. 說故事時,底下的小朋友,因為故事內容,引發私下討論,干擾說故事者的情緒,該如何處理?(洪志明)
9. 故事說到一半中間,如果有聽眾走掉,或者站起來走來走去,怎麼辦?(黃孟嬌)
10. 所有的聽眾都走掉,怎麼辦?(王貞芳)
通常我們使用海報的時候,我會注意下面幾個原則:
第一,閱讀或說故事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十分鐘。提問的時候,時間可以稍微長一點;
第二,提問的過程中,可以交換相互小小的意見;
第三,問題提出來之後,要做觀念詞的釐清。但這一點不能太深入,不然很容易掉入某一個觀念裡面,而失去釐清的功能;
第四,要做問題的分類跟分組。通常一個小團體在短短的十五分鐘裡面,提出很多個問題是很平常的。這麼多問題當然不可能通通拿來深入討論,必須要有選擇。把問題拿來組和分類,是為了選擇做好預備;
第五,要選定討論的主題。選定之後,才比較容易做深入的討論。良好的討論,不容易也不必要有結論的。探索團體的討論,結束是必要的。所以結束只是時間上的結束。良好的討論往往讓人會將問題帶回家,繼續不斷思考下去。
敘事討論
「說故事」有很多類型,在兒童哲學裡,並不排斥傳統、心醉神迷的說法。在小小孩的團體裡,他們什麼方式都能接受,而且也都很容易進入狀況。在毛毛蟲親子實驗的過程中,我用的是「插嘴法」,邱老師用的是「心醉神迷法」。可是,在故事進行的過程中,不管是用什麼方法,故事的本身跟述說,以及參加與者的情緒之間,都有一條敘事的連續性在其中貫穿著,這條線將原來似乎沒有關聯的東西串在一起。它不只是使許多經驗有意義,而且,教師或成人可以藉著它們營造具有教育意義的對談。比如說,故事中小孩挖鼻孔的事,說起來好像很噁心,但是我們都知道,在公共場合裡,挖鼻孔的小孩其實很多。我們也知道那不是好的衛生習慣,但,我們當時並沒有阻止她,那是因為我知道,事後邱老師會做處理。
故事進行中的大部分時候,參與者會感覺很輕鬆,很多行為特質也會很自在地呈現出來。那是一個彼此觀察最好的時機。而這種觀察所得到的東西,具有某一種敘事的隱密性在內。它們涵藏著不知不覺中所透露出來的,平時在意識狀態很清楚時,被管制住的一些基本的信念、特質和習慣。當教師看到這些東西,應該把它看做隱私一般的來處理。
故事敘事跟故事本身,有很大的差別。
可是,這種過程不可能永遠在理想狀況下進行,它一定會受到干擾。如何將這些干擾變成有用利的條件,是演奏者最基本的功夫所在。
思考實驗
在合作思考的過程裡,共同的經驗固然重要,但是,共同探索的問題,其實是深入共同思考必要的門路。我們過去的教育裡,常常用灌輸的方式讓人獲得知識。教育改革強調學習的開放性,強調解題的技巧跟態度,可是,人的生活,以及其提出問題,至少是和解決問題一樣重要。而哲學最重要的是以新鮮人有趣的方式提出「已經存在,但一直被忽略」的重要問題。這種態度跟心態是兒童哲學最關心,而且要培養的。
兒童用最新鮮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他的眼睛一邊掛的是問號,一邊掛的是驚嘆號。兒童不斷地發問,他們要追求意義,他們可以一直問下去。可是人隨著歲月的成長,生活的壓力,這一種能力跟態度,如果沒有受到適當的照顧,是會僵化的。
兒童哲學就是要為了這種思考,這種態度,營造?良好的環境。所謂良好的環境包含認真對待兒童提出來的問題,而且有意的去提供機會,讓他們將這種發問的能力跟習慣培養起來,不斷地改進。
我們所做的這種海報法,最主要的就是參與討論的人能夠在公開場合,將自己的問題,連同問題整理的過程,一併提出來。
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習會學習」。學習最重要的是學會提問。學會提問包含在適當的時機提問,提出適當的問題,而且要曉得如何提出來,才不會傷到別人的感覺,因而阻礙自己探索的過程。最後這種能力,越是高明,就越有勇氣提出困難棘手的問題。
海報法提醒「問題的所有權」這個概念。問題的所有提醒我們,問題是由誰提出來的。這對提問者和其他的人,以及問題本身都有特殊意義。同一個問題由二個不同的人提出來,這兩人所要探索的,恐怕很不一樣。在問題的後面掛上提出者的名字,主要的是要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常常回來參照題主,瞭解提問的目的。
最後,我想談的是討論的時間
就兒童來說,通常一次討論一個小時就夠了。大人則可能可以進行三個小時。但不管是敘事或是思考實驗的,討論之後,如果是認真的思考,大概都會覺得很累。就像玩一場球賽,是很耗精神跟體力的。它需要改變速度跟步調。更明白地說,它需要一些幽默,來讓人恢復疲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