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自千樹成林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im8008/4707755

前幾天上了小二升小三的課程,其中課程規劃了「東西不見了」,從小孩自身的經驗出發,討論自己東西不見的經驗、心情、面對的過程、如何珍惜..,有一個脈絡讓命題更深入小孩的內心,幫助他們思索。我印象深刻的是,8歲小孩子東西不見的經驗較少,我們轉而讓別的東西不見。譬如:阿建(以我為主角,更容易表演)的嘴巴不見了,那我怎麼生活呢?

有人來和我說話,我不回答,讓朋友生氣了,因為我嗚嗚的說不出話。朋友誤解我、生氣了,我不敢告訴別人、越來越沈默、也越來越害怕,害怕別人知道…有人知道了,想關心我,送東西給我吃,我卻張不開嘴。怎麼辦呢?大家一起想辦法。啄木鳥出現了,想啄開一個洞,啄得阿建嘴巴好痛,無功而返。老人也來了,建議阿建開刀。算命的也來了,算阿建說話說太多,所以有一年不能張開嘴巴。但怎麼吃飯呢?他們想了各種方法,都被我邊演戲,邊對應的否決了。最後,有個小朋友讓魚兒來親吻我,阿建就有嘴巴了,因為魚兒將阿建的嘴巴借走了,魚兒為何將阿建的嘴巴借走?有人說魚想說贏別人,有人說魚想用阿建的嘴巴吐泡泡,有人說阿建的嘴巴被大魚鱗貼住了(這個最好玩)…。在小朋友各種對答中,每一個答案,都可以深掘他們的思索脈絡,也就顯得興味異常。

上述是一個在課堂進行的對話,其中包含了三個部分:一是故事的開啟,助於孩子開發想像,因為有很多小孩,常一下筆不知要寫什麼,被侷限太多。二是拉到孩子的自身經驗,開啟感受的層次三是從想像的故事中,帶出邏輯性,整合思考脈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1543 的頭像
    1543

    1543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