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部分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是依照下列步驟

行:介紹組織完整的單元概念、示範例題和演

算技巧、讓學生練習、學生儘可能提供自己正確

的想法、教師提供便捷的解題技巧;在這樣

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習慣於教師必須提供正

確的解答過程。

 

 在一次非正式的調查中,有些中學數教師認

為只有在已經獲得相關數學概念和演算後,學

生才可以使用數學解決問題。有些教師不認

同在未習得新的數學知識之前,學生能夠使用

自己的策略來解決涵蓋此新知識的問題。

 

為什麼高中數學教學長久以來大都維持上述的教

學模式?考試領導教學的傳統則是一個重要因素。

當教師設計教材與安排教學時,以及當學生期望學

習什麼以及如何學習時,都以最後在大學聯考獲得

高分為第一考量;如此考量是由於這個成績不僅決

定學生的升學成果也影響教師在學校中的地位,所

以無論是教師或學生都在聯考所產生的各種壓力下

進行數學的教學與學習。因此,許多得高分的學習

方式經常在數學教室裡發生,例如:強記公式、精熟

演算、標準題型的訓練等等。在升學導向之下,確實

很難幫助學生去欣賞數學並認同學習數學的潛在價值,

而且學習的焦點偏重於數學的演算法則(例如:等式中

移項變號)並非數學的思維方法(例如:等量公理的

思維),也容易產生數學知識和現實世界脫節的看法。

雖然數學課程的改革已在台灣進行多時,但高中數學課

本仍有不少單元透過計算和法則的方式來呈現數學概念

的意義,例如:複數、向量、三角函數、機率與統計等

等。教材設計隱藏的基本假設是:學生透過計算和法則

的模仿練習來解決問題後,漸漸地就能瞭解這些過程背

後的數學意義。並非讓學生在富有多重意義的脈絡下,

經由情境資訊的解釋、轉換,發展出不同的初始模式

探討如何使用這些模式來解決問題。在多數的中學數學

教室裡真正執行的課程可說是符合參考書模式,強調解題

的規則,精選例題和重複的練習。

 

另外,在訪談教過資優班的教師以及參考高中數學

學習成就優異生輔導計畫的資料後,不難發現其教學

內容主要以純數學問題為主,透過加深加廣的數學內容

和多元解法的探討來培訓數學優秀人才。雖然可以提

昇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題能力,但數學世界和現實世

界的連結能力仍有待開發...

 

摘錄自:http://nr.stpi.org.tw/ejournal/SciEdu/2006/EJ51-2006-517.pdf

探討高中數學教學融入建模活動的支撐策略及促進參與教師反思的潛在機制
作者:楊凱琳 林福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1543 的頭像
    1543

    1543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