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 不會阻塞腦細胞

因為他 讓我們得以用歡悅的心情進入科學和哲學的大殿

所以當然要在這裡用力記下一筆


 
陳瑞麟:http://www.phil.ccu.edu.tw/teacher/207

科學與世界之間 : 科學哲學論文集 (無圖)

陳瑞麟.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

陳瑞麟   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與發展 陳瑞麟:邏輯與思考

 


 

http://www.phil.ccu.edu.tw/course/%E7%A0%94%E7%A9%B6%E6%89%80/5373

科學哲學專題:模型

教 學 目 標

    傳統上,「理論」(theory)一直是科哲的討論重心。科學理論有什麼基本結構?理論如何被檢驗?理論是否反映真實?一直是科哲的核心問題。六十年代起,科哲的歷史取向引入比傳統討論的「理論」更大的單位如典範、研究方案、研究傳統、理論版本家族等等,可是它們仍然是一種「大理論」。八十年代起,「實作」和「實驗」成為科哲家的新焦點,但理論仍然居於重要位置。可是,早期對理論的理解是語言、命題、句法的,這種理解方式使得理論不易和現象與實作銜接。六十年代時,開始有科哲家主張「理論」的重心不在於語言命題和句法,而是其語意上,是「模型」才使得語言和句法能被應用到現象上。這是所謂理論的「語意觀點」(the semantic view)。從此「模型」開始進科哲討論重點,並在1990年代後成為科哲的關注焦點。

授 課 綱 要

    關於「科學模型」的討論,一般有兩種觀點:一是把模型和理論連結起來討論,即語意觀點或認知觀點的「理論即模型」,亦即理論有「語言和命題的成分」,也有模型的成分,但模型是被命題定義的。一個大理論包含了一個「模型族群」(a population of models),透過此模型族群,抽象的理論命題得以和現象產生連結。這種主張和取向以 Giere 為代表。二是強調「模型做為自主的媒介者」,亦即模型做為「理論」和「現象」之間的媒介者,模型有其自主性,並且模型並不全然依賴於理論或由理論來定義。這種觀點強調模型獨立於理論的自主性,但也強調模型是一個媒介者。以英國 LSE 的科哲學者為大本營。但在這種觀點下,「理論」是否又回到原來語言、句法的觀點中,值得討論。

    本課程將同時討論這兩種觀點。但也將討論早期的先驅者 Mary Hesse。

課 程 進 度

一、導論,陳瑞麟著,《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與發展》第一和第三章

二、Hesse, Mary (1966), The Function of Models: A Dialogue

三、Hesse, Mary (1966), Material Analogy

四、Giere, Ronald (1988), Toward a Unified Cognitive Theory of Science

五、------(1988), Models and Theories(ch. 3)

六、------(1999),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Theories (ch.5)

七、------(1988), Scientific Judgment (ch. 6)

八、------(1999), Constructive Realism (ch. 9)

九、Morrison & Morgan (1999), ch.1 Introduction & ch.2 Models as mediating instruments, pp. 1-36

十、Morgan, Mary (1999), Learning from Models (ch. 12), pp. 347-388

教 科 書 及

參 考 書 目

1. 陳瑞麟著,《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與發展》(台北:台大出版社)

2. Hesse, Mary (1966), Models and Analogy in Scienc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3. Giere, Ronald (1988), Explaining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 (1999), Science without Laws. University of Chicago

5. Morgan, Mary & Morrison, Margaret (1999), Models as Mediators. Cambridge Universit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1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